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科学研究

学科设置

“双一流”建设

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博士后流动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青年学者系列学术讲座: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易锐老师应邀开展《同治年间清廷重绘全国舆图的尝试》专题讲座


1355D7

(通讯员肖骁)2025年3月27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年学者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五讲在东广场科研楼305报告厅举行。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易锐老师担任主讲人,开展“同治年间清廷重绘全国舆图的尝试”专题讲座。历史文化学院部分老师参与讲座。

会议伊始,易锐老师为同学们分享了他的选题缘由,他指出,由于已刊史料中相关信息的匮乏,学界长期忽视同治初年清廷秘密发起的这次全国性舆图测绘活动。而易老师的研究基于大量未刊档案、舆图、志书等资料,试图还原这次地图测绘实践的缘由和历程,并分析了其在晚清边疆治理与中外交涉中的作用。

接着,易锐老师从背景与动因、测绘进程与方法、成效与局限、历史意义等四个方面为同学们详细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

首先,对于此次舆图测绘的背景与动因,易老师指出,在咸同之交中俄西北划界交涉中,清廷就因地图陈旧粗疏(依赖康乾旧图)陷入被动,而俄方则凭借其精准的测绘技术主导了谈判,导致清廷对领土认知模糊,从而带来了一系列边界争议。此次事件让总理衙门认识到地图对边疆治理与外交的重要性,并于1864年奏请“秘绘新图”,旨在通过实地勘测更新地理信息,以应对潜在的边疆危机。

随后,易老师又为同学们介绍了此次测绘的方法与实际进程。测绘主要分为全国动员与地方执行两个阶段。测绘获准后,总理衙门要求24位地方大员(总督、巡抚、边疆将军等)即刻组织辖地测绘,强调以“计里画方”的传统方法结合实地履勘,绘制总图与分图。具体执行中,各省进度差异显著,部分省份(如安徽、广东、江苏)通过引入西方先进测绘工具(如矩度、高程测量)提升了精度和效率;而边疆地区(新疆、西藏等)则因战乱、人才匮乏等因素而草草了事。

对于此次测绘的成效与局限性,易锐老师也为同学们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成果上看,部分南方省份地图质量较高(如江苏舆图“勾股实测”),为地方治理与后续地图编修提供了重要参考。易老师强调,这次全国性舆图测绘的尝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廷应对边疆危机的主动性。但由于多数地区仍依赖传统技术,实测范围有限,边疆舆图困境也未得到根本解决,至光绪年间仍依赖西方列强所绘地图,而内忧外患的局势(如太平天国运动、俄英渗透)也严重制约了测绘进程。

最后,易锐老师着重强调了此次测绘的历史意义。其一,这是洋务运动初期清廷“自救”的重要举措之一,表明其尝试通过地理信息的革新应对殖民主义的侵略,而非被动依赖西方技术;其二,虽未实现技术的西化,但这次堪舆开启了中国近代全国性地图测绘的先河,为光绪朝《会典舆图》的更大规模测绘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易老师总结道,同治朝秘绘新图是晚清边疆危机与中外博弈催生的特殊实践,既反映了清廷在技术落后下的努力改革,也暴露了传统体制在近代化转型中的深层困境。

会后,易锐老师针对与会同学的问题给予了详实而精彩的解答,同学们都表示获益匪浅。

主讲专家简介

易锐,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近代中外关系史、中国近代边疆史。近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入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获“首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史念海青年优秀论文奖”等荣誉。

2025年04月01日 10:53  浏览:

上一条:青年学者系列学术讲座: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蒋明老师应邀开展《“四书”与“五经”的比赛:经学史叙述的“条理系统”再审视》专题讲座
下一条: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广·闻”研究生系列学术沙龙第一期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