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肖骁)2025年4月12日,中南民族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段超于湖南师范大学东广场科研楼305报告厅开展《古代国家祭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巩固》专题讲座。本场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郭辉教授主持,历史文化学院部分教师、学生参与。
讲座伊始,段超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引,为同学们介绍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制度研究的重要性。段教授强调,国家祭祀制度和祭祀活动传承强化了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巩固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后,段教授详细概述了国家祭祀的起源和内容。祭祀起源于史前时期,当时先民因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有限,主要祭祀对象为天地、日月、星辰等自然万物。到商周时期,祭祀对象拓展至祖先,祭祀制度也逐渐融入华夏礼制体系,为后世王朝祭典奠定了基础。祭祀制度涵盖祭祀对象、地点、时间、礼仪等多方面,形式上分为国家祭祀与民间祭祀。而国家祭祀内容丰富,包括祭天地山川,如天坛、地坛等;祭中华先祖,像伏羲、炎帝、黄帝;祭圣贤,如文圣孔子、武圣关公;祭帝王功臣等。
最后,段超教授着重论述了国家祭祀的影响。第一,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对共同的中华根脉的认同,尤其是对黄帝、炎帝的祭祀,大大强化了各民族的共祖意识;第二,国家祭祀是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如对孔子的祭祀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三,有助于传承强化“天下观”和“大一统”思想,祭祀天地山川强化了地理空间的“天下观”和大一统,而祭祀先帝则强化了政权的合法性和“大一统”;第四,有助于塑造传承中华民族代表性文化符号,如黄帝陵、炎帝陵、孔庙、泰山、黄河、长江等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代表性文化符号;第五,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第六,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祭祀内化为各民族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依托,它使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得到维护,集体心理情感得以表达,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会后,历史文化学院郑大华教授对本场讲座作了总结。段超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受到了我院师生的热烈欢迎,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主讲专家简介
段超,中南民族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民族大学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联副主席。长期从事南方民族历史文化、民族工作研究,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3项,获省部级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0多项,多篇资政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一审 周游
二审 兰岚
三审 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