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党建思政

规章制度

党务思政

部门工会

关工委

专题教育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党建思政 >> 关工委 >> 正文

历文院关工委“讲好入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征文活动 优质投稿展示


赧然的笑

斜对面坐的老人腼腆地在笑,一只手插在兜里,略显局促。

“我有什么好采访的哦。”对于我的询问攀谈,她报以赧然的笑,不好意思地摆摆手。关于党员故事的交谈一开始是一问一答式的,我似乎以前也没有这般正式地对她提过问,老人刚开始也没有适应这份拘谨。

“您是哪一年入的党?”“是1972年的事噢。”

“是什么原因才入党的呢?”“哎,当时也没有那么高觉悟,是单位的负责人和支委来对我做工作的……

在一句句交谈中,我脑海里逐步勾勒出来老人家的半辈子,但我却越发着急了。为什么着急?因为太平淡了。对,过于平淡了,就像一条平缓的江流,年年东到海,春来秋去,周而复始,没有波涛惊岸、汹涌澎湃的时令,甚至连河水的涨退幅度都小之又小。太平淡了!要是有几件称得上英雄事迹就好了,那这篇对老党员的采访也能显得更波澜壮阔一些。

想到这,我接着急切问:“您可还有什么和党的故事吗?”老人眯着眼作思索状,微微蹙起的眉拎起了旧时光。约莫过了半响,才悠悠继续说道,“我原本读到四年级就读不了书的,可是正好那年解放……”老人这才真打开了话匣子,止不住啦!原来她小时候家里贫苦,是供不起孩子一直读书的,可是恰逢她辍学那年,新中国建立了,党制定的政策,家里贫穷的孩子可以免了学费去再念上几年。当时还是班上的老师打听乡里,才摸上门去,让她又去读了两年。她回忆到这里的时候,因些许哽咽而停下了言语,我分明望见她干瘪的眼角里泪水打转。也并不是刻意做作抑或故意歌功颂德,就是情到深处,真情流露。或许老人家没有尽言,或许那段日子真的很苦很艰难,但是同样显然易见,当她怀念起那段时光,没有过多沉溺于夤夜漫漫的难熬窘迫,而是抬起了头,眺见在深夜里才更为明亮的繁星点点。可能从那些夜里,她就暗暗埋下了成为党员的梦?

问起可有什么表彰奖状时,老人家眼睛里的亮光闪烁了一下。她颇为急迫地站起身,拖着脚步,推开房间门向里走去。我亦步亦趋地跟着。她缓缓弯下腰,在漆黄的木柜子底翻出了一个泛色的布袋子。“都是我的宝贝哟。”老人家呈献珍宝一样,敞开布袋,招呼我来看。我定睛,先看见的是她嘴角挂着的骄傲和些许幼稚的笑,然后才看见那些翻越时间的大山依旧保存完好的艳红奖状,厚厚一叠摞起了老党员勤勤恳恳的一生。

“钱银娟同志从事财会工作满三十年,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特发此证,以资表彰。”这份奖状是老太太最为宝贝的一张,一九八八年十二月这个尾注的日期证实了这份荣誉经历的漫长春秋。老人家的精心保存使得它看起来远比上面讲述的时代要年轻的多得多,只有微微发黄的纸张才偷偷地把它的实际年龄暴露了一个小角。“很厉害啊!”当我得知这份荣誉十分难得时,由衷赞叹感慨,我没想到老人居然有过这般光辉往事,这实在也与她自述的平淡党员生涯相悖离。“也没啥哦,只是老老实实地做事。”老人家看似波澜不惊的语气,其实一点都没有藏好自己的开心,合不拢的嘴角早就出卖了主人,将好心情暴露无遗。

看着她乐不可支的模样,我突然想懂了,没必要偏要去找什么英雄事迹啦。

她一直就是这样,只会老实做事,只知道服从组织安排。当年安排下放,一句怨言也没有,拖家带口奔波不歇;一辈子工作上没有犯过一丁点错误,更不必说做过那隐晦违心之事,去折损党和国家的利益;从来也不会把如今的好光景视作理所应当,遇到国家大灾大难也共情地格外着急,年前疫情时也央着人把她那份善款一并捐献了出去。她从步履矫健,到形体佝偻,脚步越来越轻,但从来没有改变方向,仍未忘初衷,永远朝着红星。

她其实就是几千万党员的一个缩影。哪有那么多“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大多数不还是瘦骨凡胎。他们很单纯,只紧紧跟着党,半步也不敢离,捱苦日子的时候忍受,国家建设复兴的时候便默默在各行各业奋斗,退了休,离了岗位,就又生怕给党添什么乱。

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今天我就要为她,为万万千千党员都送上赞歌!

创造新陆地的可不是那滚滚波涛,而是它裹挟而来的细小泥沙。细小泥沙常常会被忽视,但它们才是新陆地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水滴之于江洋,秀木之于繁森,细胞之于躯干,众生之于寰宇。放眼望去,曾经几近陆沉的神州,如今重新生机勃发,盎然繁盛,归根结底也正是这些小小泥沙的全力以赴、前仆后继。这些不平凡的平凡人,在一块,簇起了文明的不灭薪火,撑起了华夏的崭新气象。

城里连着几天下雨,春寒料峭。今个或许是老天爷心情好,就顺手将太阳从阴晦云霭里解救了出来。一道道温煦的阳光投射进屋里,暖和和的,洒在人身上,让人耐不住地想眯着眼瘫在椅子上享受日子,享受这个盛世。老人家和我,或者说祖孙两辈人,在这样一个好日子里,来了这样一次别开生面的谈话,讲到了很多很多我从未了解的关于奶奶的过往,关于这位兢兢业业一辈子的老党员的过往。

聊天时最忘不了的,还是奶奶咧着嘴的笑,“好日子哟!”

——徐方远

一位英雄----黄权国

2019年,机缘巧合下,我有幸采访到了一位退伍老兵----黄权国。时间转眼已经过去了两年,但他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一笔。

记得第一次见他时,是在他的家里,那次是和同学一起去的,因为生性腼腆,所以我并没有和他有很多的交流,但是那时他的穿着和言谈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记得当时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周日,但黄权国老先生却仍然穿着一身军装,此后我和同学又去拜访了他好几次,他都穿着军装,我想,这是一个军人的坚持,一个共产党的坚持吧。

通过网上的报道和对黄权国先生的采访,我大致了解了黄先生的经历。黄权国是一位退伍老兵,出生于1948年,1968年参军入伍,当时他还未满20岁。服役期间,做过班长、排长、副连长、军事教员、连长、副营长、营长等职务。1979年,担任武汉军区431273792营副营长的他,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保卫边疆作战,共作战23天,经历12次战斗,立下无数功勋,荣获一等功。

在他几十年的军旅生活里面,我想,大部分时间是在部队里面训练的,但是时间很短的那几次战斗也成为了他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笔画。

在我和同学采访他时,他对于当时战斗的细节都记得很清楚。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不顾生命危机排掉16颗地雷的事迹。那是1972217640分,黄权国先生率4连进至国境线47号界碑处,这时,按照作战计划,我军要向敌人阵地接近,但是在距敌约200米处时,我军却发现敌人设有大片地雷,使得部队无法通过。起初,是一名叫做袁明修的副机枪射手主动请缨去排雷,但不幸的是,他被地雷的碎片击中了喉咙,当场牺牲。看到战友的牺牲,再加上当时距离原定的进攻时间仅仅只剩下五分钟,所以,黄权国先生站了出来,拿起一根竹竿就准备排雷,尽管连长和几个排长都要黄权国下来,换其他的战士上去,但黄权国却认为自己在军校里面学过排雷技术,当时没有人比自己更合适了,于是他拒绝了,毅然决然的走入了地雷地。凭借十余年学到的技术,他拿着竹竿迅速弄响了第一个地雷,并且没有受伤。之后他加快了速度,很快就解决了两个地雷。当他排到第六个地雷的时候,右臂和左腿却突然感到一阵麻,接着血就流下来了,黄权国知道自己已经受伤,此时四连的救护组的战士孙克友上来,想给进行包扎。但黄权国却拒绝了,此时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打开通路,保证部队按时进攻。此时黄权国利用就地侧滚的位置变换,连续弄响了16个地雷,开拓出一条10米多宽、50多米的通路。

时间来到219日下午,黄权国接到了歼灭越军特工队,以确保1营和团炮兵群安全的任务。他带领53排和61排,加强2挺重机枪,282无坐力炮进入阵地。经过侦察,明确了敌人所处的位置,根据地形和敌情,黄权国决定部署两个排的兵力对敌人形成三面包围,只留下东南面的开阔稻田地,逼迫敌人从这个方向逃跑,而在这个故意留下的缺口处,黄权国布置了2挺重机枪和1挺轻机枪,就是要用火力歼灭被赶出来的敌人。待兵力火力准备就绪后,黄权国就命令炮连开始射击,炮连一个齐射之后,敌人就开始往稻田方向逃跑,黄权国马上命令安插在那里的3挺机枪同时开火,将8名敌人全部击毙。此时敌人想分散逃跑,黄权国此时只让炮兵进行射击被围之敌企图从其余三个方向往外突围,但被5连、6连的战士击伤俘虏5名。黄权国随后指挥部队向敌占高地发起攻击,边打边搜索,经过2个小时战斗,又击毙敌人12名。此次战斗前后历时3个小时,打死敌人20名,活捉5名,而自身无一伤亡。

222日上午,为了打击越军338师的反扑,黄权国下到距离敌人最近的5连,负责指挥13号、14号、15高地的防御作战任务。

23日早上740分,3排向连部报告,敌人开始向13号高地左侧接近,黄权国于是当即让在3排的副连长提醒大家,防御战斗要能沉住气,待敌进至我各种武器有效杀伤距离后,集火近战,一阵齐射就要打垮敌人一次进攻,不要过早暴露自己。当越军进至距离我军第一道堑壕50米处时,只听一声喊打,所有武器一起开火,干脆利落地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冲击。敌人退下去后,又准备第二次冲击,这时配属给3排的电台出现故障,和连指失去了联络。就在这个时候,营长把营炮连交给黄权国来指挥,由于连指和3排通信中断,无法用炮火支援第一线战斗。敌人的第二次冲击又开始了,焦急的黄权国突然发现身边的通信兵背有信号枪,于是立即要通信兵把所有信号弹送到副连长手中,并告诉他,敌人在什么地方,就向哪个地方打信号弹,如炮弹打远了,用信号枪垂直90度再打一枪,炮火即减100150米距离;如打近了,水平再打一枪,炮火即加100150米距离;如敌人转移方向,用上述方法在另外方向继续进行。副连长用信号弹来指示目标,再由黄权国指挥炮连射击,通过这种办法,远处敌人有炮打,中间有步枪、冲锋枪、机枪打,近处有手榴弹打,敌人连续冲击5次,都被一一击退。5连没有丢失一寸阵地,仅以牺牲2人、负伤4人的代价,就击毙敌人48名,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

过了四十多年,黄权国老先生早已经退休,现在的他,也只是一个满身病痛的普通老人,但2020217日,已经72岁的黄权国老先生把自己存下来的生活费一万元捐给了当时疫情较为严重的黄冈,要知道,从2013年的一段采访中知道,他当时的退休工资不到3000元,其中还要花1200多元买药。我想,这样的举动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黄权国老先生即使在退休之后也没有放下的军人情操和党员品格。

时间还在不停的流逝,黄权国老先生也在不断地老去,但我想,他身上那份属于军人的坚毅和属于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永远不会老去,也永远不会逝去,就像英雄会迟暮,但英雄精神永远不会有消散的一天一样。

——匡永兴

春播数亩,几许秋收

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题记

初春之际,冬日的寒气仍未消尽,一簇簇旺盛的生命踏春而来。推开一扇岁月的门,许多年华终究被渐次搁浅,变成墙头的一抹黄昏。那黄昏亦是一种无与伦比之美,不及正午时热烈,却也胜过黎明时的薄凉。岁月之华美不在他久经磨蚀,而似岁月不曾侵染心中的那一片净土,赤胆忠心,未有胜者。

八旬老人独自走在幽僻的乡间小路,身穿素衣,裹着厚厚的袄子,背部有些佝偻,但他的身姿依然尽力维持着威严而挺拔。深黑色的裤子因多次的清洗早已褪色,脚下一双老式布鞋,迈着坚毅的步子。他逐渐走近,头戴一顶鸭舌前进帽。这时他的面孔才逐渐清晰,岁月未在其脸上留下过多的痕迹,却可窥见他少年时的华容。

这时他突然停住了,双脚并拢,右手的手掌摊平,手心微微向内中指微触眉梢。一双深邃深粽色的眼眸却无比的透亮,他在看向什么?顺着他的目光而去,竟是一群青涩的少年,他们面色红润,整整齐齐的站成两排,右手手掌摊平,手心微微向外中指微触眉梢。

晚霞铺展开来,村里的草木共披华衣,春风吹动着谁的衣角,鸟儿又在为谁歌唱。王忠起同志和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一方沉稳如山如水,一方活力如风如浪,完全不同气场的双方却在此刻交融,共沐春风,共赏山水。他们交谈甚欢,老人笑起的眼眸似翻转来的弯弯的小舟,小舟里承载着一个五老党员对年轻一辈的满满希望。孩子们也完全没有畏惧的神情,那一脸的烂漫与天真,一排排洁白的牙齿映照着他们的欢愉。

老人最喜欢的就是和孩子们说起自己的队伍经历,参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壮大工人阶级。工人的工,头顶天,脚踩地,工人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天字。这个天是天下的天,工农大众就应该是天下的主人,马克思的革命必将普及全世界。现在祖国的光辉伟绩一步步确认这永久不变的真理。又是新的一年,祖国已经踏入建党一百周年的日子,曾经的小小南湖的船头,也早已化作15万平方米的人民大会堂……

他还说:“中国现在可以走到今天,离不开一代一代的中国脊梁。战争年代的他们不愿在卑微中活着,只愿壮烈的牺牲;建设年代的我们不愿故步自封,只愿上下求索:新时期的你们又会展开怎样的宏图呢?”

一个年长些的孩子说:“我希望国家永远健康,脱离疾病,所以我想研发各种各样的药品。”说完还憨憨的笑了几声。老人满意的点了点头,浑浊的眼里却闪闪亮亮地,长满老茧的大掌轻抚着少年的脸,说:“好啊好啊……”。这时又有一个孩子说:“我想让国家永远有用不完的能源,实现真正的开发核电。”“还有我,我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优质的教育……”“我想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这些稚嫩而坚毅的呼喊,是他们对新时代的宣言,踵事增华,其必踔厉奋发。

老人的笑声爽朗,伴随着缕缕春风,传入邻里几户人家。他好久都没有笑得如此地放肆,以至于引起猛烈的几声咳嗽。他缓缓地拿起手边的茶杯,浅浅地喝了一口,说道:“中国的未来可就靠你们这些小娃娃了……”

太阳西沉,而其余温尚存,一枝一叶都记录着它来过的痕迹。此景何曾不与王忠起老人相似呢,亦可谓夕阳正红,余热生辉。他在村部教导过的孩子,清理过的网吧,策划建立过的少年军校,都是前程万里,鹏程似锦。他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我从来没有奢想什么功名,什么国家荣誉,我只知道,我正在履行我对国家的诺言。我要继续发扬军人的优良作风,培育好下一代是我们老共产党员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他从不吝惜对教育的投资,欲树之繁茂,必固其根本。

夜幕悄然降临,这一夜伴着绵绵的春雨与农家的鼾声,而老人酣然入梦。

骄阳渐渐升上山头,晕染着周遭的万物。老人站在村口回望,满心欢喜,接着又踏上了下一段的征程……

——胡紫盼



2021年03月19日 22:46  浏览:

上一条:我院关工委喜获2020年度湖南师范大学“关工委工作活动立项”优秀奖等奖项
下一条:历文院关工委开展“讲好入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征文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