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王斯睿肖骁)2025年4月3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年学者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七讲在东广场科研楼305报告厅举行。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丁兴华老师担任主讲人,开展《吴哥大型石质文物上硝酸盐盐害与石栖微生物群茨气循环生化过程的关联度研究》专题讲座。历史文化学院部分学生参与讲座。
讲座伊始,丁兴华老师以一项针对柬埔寨吴哥窟大型石质文物的保护研究为引,向同学们揭示了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动是导致文物表面硝酸盐富集和腐蚀的关键因素。这项由国际科研团队联合开展的研究,首次通过宏基因组学与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了微生物在石质文物劣化中的核心作用,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接着,丁老师进一步指出这处千年古迹正面临着“看不见的威胁”。吴哥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宏伟的石质建筑群见证了古代高棉文明的辉煌。然而,近年来,文物表面频繁出现腐蚀、剥落现象,尤以底部“烂墙角”问题最为显著。研究团队发现,热带雨林环境中蝙蝠粪便提供了丰富的氮源,而附着在文物表面的微生物群落通过氨氧化代谢,将氮转化为硝酸盐,形成强酸性环境,导致石材结构强度下降。研究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首次全面解析了吴哥窟文物表面的微生物组成,发现嗜酸菌、氨氧化古菌等关键类群。通过同位素示踪实验,团队进一步证实了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硝酸盐浓度远超周边环境,最高可达百倍。这种持续的酸性腐蚀不仅破坏浮雕细节,还引发可溶盐结晶膨胀,加速石材崩解。
随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丁兴华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文物保护的“精准干预”。丁老师提到,柬埔寨阿帕萨拉管理局已对吴哥窟二层平台实施封闭保护,并开展了微生物清理试点。而研究负责人指出:“传统物理清除仅能治标,未来需结合微生物生态调控,从源头阻断氮循环。”目前,由香港大学、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广州大学等机构联合参与并组成的科研团队正探索生物膜抑制技术,并推动制定全球石质文物微生物防治标准。该项目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项支持,不仅为吴哥窟保护提供解决方案,也为中国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面临类似问题的遗产地带来启示。丁老师指出,跨国科研协作的进步,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与“精细化”。
最后,丁兴华老师强调,文化遗产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吴哥窟的研究证明,微生物虽小,却能撼动千年文明。在科技与传统的交织中,人类必须以更智慧的方式守护历史的印记,才能让古老文明的故事继续传颂。
讲座结束后,丁兴华老师解答了与会同学提出的问题。此次讲座兼具理论深度和精细考证,展现了丁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对文物与博物馆相关研究和同学们的学习思考都有重要启发,受到与会师生的热烈欢迎。
主讲专家简介
丁兴华,香港大学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型石质文物/大遗址保护利用。参与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的吴哥大城——巴戎寺国际联合保护项目(Safeguarding of the Bayon Temple of Angkor Thom)和香港科研资助署项目。参与国家文物局文物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青年开放课题。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