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科学研究

学科设置

“双一流”建设

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博士后流动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忠文教授应邀开展《史料不止是数据:大数据时代史料考订的“消解”》专题讲座


16855C

(通讯员王斯睿肖骁)2025年4月7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林增平学术讲堂第53讲在东广场科研楼305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忠文教授应邀开展《史料不止是数据:大数据时代史料考订的“消解”》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利民教授主持,吸引了历史文化学院众多师生及历史学爱好者参与,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马忠文教授为同学们分享了“大数据时代的史料拓展与选择”。马教授指出,大数据时代史料的发掘、共享与传播实现了“革命性突破”,数据库和检索技术极大提升了史料获取效率。而旧刊文献数字化、未刊史料涌现及网络传输的便捷,使得史料呈现“海量汇聚”之势。然而,史学家面临的挑战并非能否占有“全部”史料,而是如何选择“有效”史料。他强调,每一代学人都需在史料的无限扩展中抓住核心,需对新披露材料保持敏锐判断力,而非盲目追逐“未刊”或“新奇”资料。

接着,马教授又为同学们讲解了史料的“温度”与考辨。针对史料被简单视为“数据”的倾向,他提出:“数据是科学概念,具有确定性;而史料蕴含复杂的历史语境与主观意图,需经考辨真伪后方能采信。”马教授以清代奏折、方志、报刊为例,分析了档案形成背景对研究的影响,强调“所有史料都有缺陷”,需结合多源材料互证。例如,张之洞奏折的公文流程、方志编纂中的世家干预,乃至革命党报刊的倾向性,均需研究者深入剖析其形成逻辑,而非仅依赖数据库检索。

最后,对于当前文献数据库检索的潮流,马忠文教授批评了当前“检索史学”的盛行。他认为,便捷的检索技术导致部分研究停留于史料表层逻辑,而缺乏历史纵深。他举例称,部分博士论文虽注释完备、逻辑严谨,却未触及历史内部联系,将文章写成没有历史感的“新八股”。他呼吁史学界回归传统研读方法,如通过抄写卡片、比对不同史料等方式,重建史实的内在逻辑,而非依赖“复制粘贴”技术。

会议结束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利民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与会同学就“如何把握史料深层逻辑”“民国档案研究特殊性”及“学术投稿困境”等问题向马忠文教授求教。马教授建议,青年学者应从对比前人研究的差异入手,关注材料扩展史,并强调“学术积累与投入感情”的重要性。而对于投稿压力,他坦言当前编辑审稿机制存在局限性,但研究者也应注重史料的多样性,以多类型材料交叉印证,以提升自身论述的厚度。

主讲专家简介

马忠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晚清政治史与近代史料与文献学,著有《晚清人物与史事》《荣禄与晚清政局》《晚清日记书信考释》;合作整理《张荫桓日记》《郭则沄自订年谱》《华学澜日记》《甲午时期翁同龢朋僚书札辑证》;主编《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钞本日记丛刊》《近代史所藏李景铭档案》等。

2025年04月11日 14:25  浏览:

上一条:青年学者系列学术讲座: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朱可鑫老师应邀开展《炭河古城的前世今生:从文化遗产到文化产业》专题讲座
下一条:青年学者系列学术讲座: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丁兴华老师应邀开展《吴哥大型石质文物上硝酸盐盐害与石栖微生物群茨气循环生化过程的关联度研究》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