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杨卉肖骁)2025年4月10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年学者系列讲座第十八讲在东广场科研楼305报告厅举行。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朱可鑫老师担任主讲人,开展《炭河古城的前世今生:从文化遗产到文化产业》专题讲座。历史文化学院部分老师及学生参与讲座。
讲座伊始,朱可鑫老师引用讲话,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基因与血脉的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优秀文明资源。”他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朱老师进一步阐述了文化遗产开发的必要性,并引入了一个新颖而深刻的概念——“摄受”。他解释道,“摄受”意味着通过文化遗产的魅力,使人的五感被深深吸引,进而达到一种忘我的心理状态,即认知中的“我”与外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朱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图片展示与具体个案分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
接着,朱可鑫老师正式引入本次讲座的核心主题——“炭河古城:从文化遗产到文化产业的转型之路。”他从该项目的性质定位、历史基址选择、文化诉求表达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关键所在。他特别指出,这一过程涉及三大核心原理:一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性,强调两者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互补作用;二是历史文化的演绎是盘活文化遗产的核心,通过创意转化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三是文化产业呈现出以一个文化基点为核心向外辐射的空间形态,强调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与辐射力。
讲座尾声,朱可鑫老师进一步分析了文化遗产园区开发、研学及文创生活化的深远意义。他认为,在个体层面,文化遗产研学及文创生活化能够激发文化个体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在这一刻,个体的自我意识便与历史文化的神圣性不期而遇,从而实现了个体生命向历史文化空间的积极转向。
此次讲座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启发性,既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实践开拓了思路,激发了同学们对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热情与思考,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主讲专家简介
朱可鑫,文化产业管理系讲师,历史学博士,主持大明山庄甲骨文乐园,紫鹊界农耕文化遗产主题乐园,江永女书岛农耕文化综合体,澧阳平原考古廊道,柏乐园雷锋营地,湖南非遗产业化价值评价,长沙文化特质研究(以历史文化街巷为核心),友闻社“老家河南”、幸福成都”及西安文化遗产主题项目式学习,思齐教育企业文化,桃江烟草企业文化等多个历史文化类设计项目。
一审 周游
二审 兰岚
三审 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