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科学研究

学科设置

“双一流”建设

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博士后流动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南京大学蒋宝麟教授应邀开展《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历程的延续性》主题讲座


(通讯员肖骁)2025年5月19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林增平学术讲座第59讲在东广场科研楼305报告厅举行,南京大学蒋宝麟教授应邀开展《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历程的延续性》专题讲座。本场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周游副教授主持,历史文化学院部分师生参与。

讲座伊始,围绕中日1932年5月5日所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中对上海“停战区”的划定,“要求中国军队不得驻防苏州河以南及浦东地区”,蒋宝麟教授指出,这一协定虽表面缓和冲突,实则埋下隐患。国民政府通过设立保安队替代正规军驻守,但日方单方面划定的“非军事区”严重限制中国主权,引发民众强烈质疑。中日围绕“停战区”内军队调动问题的反复交涉,成为后续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接着,蒋教授介绍到,为突破《协定》限制,国民政府组建上海市保安队(后扩编为保安总团),名义上维护治安,实则逐步加强军事部署,并在外交部的努力下逐步将正规军调入上海驻守。他强调,“停战区”始终是国民政府在沪防御军事行动的罩门,受其限制太大,但保安总团的存在也成为中方日后“先发制人”战略的重要砝码。

随后,蒋宝麟教授指出,1932年后,中日通过“地方事件”机制(中方习惯委曲求全)处理上海冲突,试图避免事态扩大至全国范围。然而,随着华北战事升级及日本持续增兵,这一模式濒临极限。1937年8月9日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后,日方要求撤出保安队遭拒,双方军事对峙白热化。8月13日,张治中将军率部主动出击,“八一三”淞沪会战全面爆发。蒋教授强调,事变并非偶然,而是中日矛盾长期积累、军事与外交互动激化的必然结果。

最后,蒋宝麟教授总结道,“停战区”体系的不稳定性、列强利益干预下的“地方交涉”,以及国民政府“一面抵抗、一面谈判”的双轨策略,共同塑造了上海从局部冲突走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轨迹。“八一三”的发生并非即时性偶然事件或由纯由战略布局而引发的短时性事件,而是一个空间(上海)与时间(“一二八”停战后)共同构筑的动态局势,也是军事与外交互动后激化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日本的侵华野心,直接原因是华北的战事与平津及其他地区的迅速沦陷,“地方事件”模式限度的临界点被突破。

讲座结束后,历史文化学院周游副教授进行总结。蒋宝麟教授细心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蒋教授的深入解读,以丰富史料还原历史细节,为听众厘清了全面抗战前夕中日在上海的战略博弈。讲座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启示,为同学们理解抗战史提供了全新视角。

主讲专家简介

蒋宝麟,浙江宁波人,现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曾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史林》编辑部主任。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022年入选南京大学登峰人才支持计划B层次。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代政治与文化史、教育经济史、中国大学史、民国史、企业史。

一审 兰岚

二审 郭辉

三审 刘利民


2025年05月22日 15:18  浏览:

下一条:南开大学杨振红教授应邀作“北大藏西汉简《苍颉篇·颛顼》的文义及其思想背景”主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