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李嘉鼎 马林林)2025年10月28日,秋意渐浓,学术氛围浓厚的湖南师范大学科研楼305会议室座无虚席,历史文化学院“林增平学术讲座”第六十三讲在此隆重举行。本次讲座特邀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国壮教授,带来题为《资源与战争:抗战大后方资源型行业与对日战争》的学术盛宴,带领师生穿越历史烟云,重新审视那段艰苦卓绝岁月中经济与战争的深刻互动。
讲座伊始,历史文化学院郭辉副院长致欢迎辞,他高度评价了赵国壮教授在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抗战经济史领域的深厚造诣与卓越贡献,并对赵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期待此次讲座能进一步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

在随后的主讲环节,赵国壮教授以抗战时期“小陪都”北碚的历史变迁为引,如数家珍般勾勒出大后方地区在战火中承载的民族希望。他指出,抗日战争不仅是军事的较量,更是国力、资源与意志的全面抗衡。透过《陈克文日记》等鲜活史料,赵教授生动再现了时人对于“持久战”的清醒认知,并由此切入,深刻阐述了资源型行业在支撑长期抗战中的战略地位。
赵教授从区域分布、行业特性与政府统制等多维角度,系统剖析了大后方资源型产业的价值边界。他运用详实的经济数据与档案文献,有力论证了“增强大后方生产力以支撑抗战”的历史必然性。蔗糖、井盐、夏布等日用资源,在战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桐油、蚕丝、酒精等物资,更是在国际易货、军事工业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一幅《一株桐树,要抵过一支机关枪》的旧报扫描件,瞬间将听众带入那个“以资源换武器”的峥嵘年代。
视角再度延展,赵教授还引领大家关注了战时“经济昆虫”的独特价值,揭示了蚕虫、白蜡虫、五棓子蚜在特殊时期的经济效用,展现了经济史与科技史交叉研究的广阔前景。他通过对蚕丝、白蜡、棓酸等行业在不同统制模式下发展轨迹的梳理,提炼出“效能转化”这一核心概念——即资源价值从日常民用向国防军用、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偿债、从常规使用向稀缺替代的深刻转变。
在赵教授看来,抗战大后方的资源型行业,不仅厚植了持久抗战的经济根基,其整合与动员能力更是国家治理水平的试金石。战争在吞噬资源的同时,也客观上催化了中国部分产业的蜕变与转型,其历史回响,至今仍值得深思。

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同学们围绕战时吗啡统制、橡胶产业作用、抗战环境史等话题踊跃提问,赵教授一一予以细致解答,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渊博的学识令在场学子受益匪浅。

讲座最后,郭辉副院长作总结发言。他再次感谢赵国壮教授的精彩分享,并鼓励同学们汲取本次讲座的学术养分,勇于从多维度、新视角探索历史研究的未知之境,在抗战史乃至更广阔的历史领域中,耕耘出属于自己的丰硕成果。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它不仅是一场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让历史的光芒,照亮青年学子们前行的道路。
一审 兰岚
二审 郭辉
三审 刘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