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动态

学位点建设

导师队伍

研究生招考

规章制度

您当前所在位置:

中国史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概况与年度发展目标

学位授权点的发展历程、学位授权点的年度建设目标等。

(一)学位授权点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学位授权点依托是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科研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成立于2003年,前身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为其传统优势学科,其源流可追溯到1938年创立的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著名学者皮名举、张舜徽、杨树达、林增平、陶懋炳、雷敢等先后执教于此,为本学位点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81年,中国近现代史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中国古代史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省第一个文科博士点,2007年又获批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中国史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本学科现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历史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还有2个省重点研究基地以及1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二)学位授权点的年度建设目标

中国史一级博士点的总体实力要确保省内领先、力争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能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中国史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具体目标如下:

(1)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并举机制,一方面抓高水平人才引进,继续争取潇湘学者等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另一方面,制定学科新的激励措施,加快中青年学者的成长,尽可能调动学科所有老师的科研积极性。

(2)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方面,积极动员、组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其他各类项目申报,加大学科激励力度;计划与《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等杂志合作办会,为老师们发表高质量论文创造更好的条件与机遇;积极协助老师们参与相关重大的科研活动或评审。

(3)推动学科国际化方面:积极和国外学术机构联合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邀请更多的境外国外学者前来讲学;支持更多的学科老师与研究生出境出国交流、访学,参加学术会议。

(4)产学研与社会服务方面,应该充分发挥中国史学科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博等方面扩大与博物馆、档案馆等社会相关机构的合作,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成果,更多的服务,培训更多的相关人才,为政府提供更多的咨询与建议。

(5)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动员、组织与资助学科成员申报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相关的课题、课程建设及开展教学改革,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在扩大学科社会声誉方面,要高度重视相关工作,积极加强与相关学校、学者交流;积极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络交流工作,做好校友工作。

二、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建设情况

学位授权点的方向设置、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情况,

1.方向设置

本学位授权点培养方向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目前,本学位点有中国史1个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5个学科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2.师资队伍

近年来,本学位点学术梯队结构不断优化,年龄、职称、学历、学位结构合理。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36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0人,博导14人,硕导2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1人,高学历教师占比86 %。在年龄结构方面,61岁以上3人,46-60岁14人,45岁以下19人,正趋于年轻化方向发展。学缘结构方面,除少数为本校毕业生外,更多的是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科研院校而获得博士学位者。总体上学缘结构相对开放、较为合理。

本学科学位点负责人李育民教授以及各学科方向主要导师郑大华、周秋光、雷炳炎等教授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具有较大社会影响与学术声望。本学科目前拥有第三批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1人,湖南省政府“芙蓉学者”1人,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学科中青年后备力量充实,科研攻关能力强。其中,1人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资助项目,1人入选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6人入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入选湖南省百人工程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学有专攻、发展势头良好。

3.科学研究

学位点在继承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近五年来涌现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会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及后期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12项;发表CSSCI源刊以上论文187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连续发表2篇顶级权威刊物,在《历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0篇,在《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74篇;出版著作49部,其中郑大华教授的《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社优秀成果文库”;李育民教授的《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研究》入选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省级社科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还有中国青年慈善学人“竹林计划”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等多项各级奖励。

代表性国家级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来源

项目类别

项目(课题)名称

项目编号

负责人

起讫

时间

1.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重大项目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研究

18ZDA194

郑大华

201609-201912

2.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重大项目

近代中外条约关系通史

14ZB045

李育民

201411-202012

3.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重大项目

中国慈善通史

11&ZD091

周秋光

201110-201806

4.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重点项目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16ADJ003

郑大华

201608-201910

5.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青年项目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地方司法行政“双轨制”研究(1912—1927)

18CZS044

银品

201806-202212

6.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青年项目

清华简与商周军事地理研究

18CZS006

熊贤品

201806-202210

7.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青年项目

唐宋时期的桥梁、法制与社会研究

16CZS041

彭丽华

201608-202010

8.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青年项目

抗战时期国家纪念日研究

13CZS037

郭辉

201707-202210

9.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一般项目

民国时期中国参与国际公约研究

13CZS029

尹新华

202009-2024-10

10.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青年项目

晚清疆土观念变迁与舆图绘制研究

20CZS061

易锐

202009-202410

11.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青年项目

杨树达学术思想研究

19BZS089

张晶萍

201907-202410

12.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青年项目

中西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

20CKS025

孙敏

202009-202307

13.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一般项目

医疗卫生与近代中国外交研究(1835—1949)

18BZS086

李传斌

201806-202210

14.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成果文库

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研究

2017WK023

李育民

201808

15.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一般项目

抗战时期民族英雄记忆研究

17CZS035

郭辉

201707-202210

16.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一般项目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优抚安置研究

17BZS020

李翔

201707-202210

17.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一般项目

民国政府赈务行政研究

16BZS024

向常水

201608-202010

18.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青年项目

唐宋时期的桥梁、法制与社会研究

16CZS041

彭丽华

201608-202010

19.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一般项目

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大陆的史前文化交流研究

20BKG006

彭长林

202009-202510

20.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一般项目

近代中国参加国际公约资料整理与研究

20AZS009

尹新华

202009-202410

21.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一般项目

简牍所见秦汉边陲地区的郡县化研究

20BZS027

邹水杰

202009-202412

22.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后期资助项目

基金

湖南近代社会史论

20FZSA002

周秋光

202010-202306

23.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后期资助项目

近代中国的国旗与国家认同研究

20FZSB092

周游

202010-202306

24.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一般项目

康熙雍正时期江苏州县吏治问题研究

16BZS051

雷炳炎

201608-202012

其他代表性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来源

项目类型

项目(课题)名称

项目编号

负责人

立项

时间

1

教育部霍英东基金

霍英东教师基金项目

中国抗战记忆史研究

171087

郭辉

202002

2

社会科学基金

(湖南省)

省级智库专项

新时代振兴湖湘文化面临的基于、挑战与对策研究

20ZWB03

郑大华

202008

3

社会科学基金

(湖南省)

重大项目

新时代湖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8WTA08

李育民

201805

4

社会科学基金

(湖南省)

重点项目

习近平系列纪念讲话研究

XSP18ZDI004

郭辉

201801

5

社会科学基金

(湖南省)

一般项目

出土文献与屈赋考诠

18YBQO81

熊贤品

201812

6

社会科学基金

(湖南省)

一般项目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湖南司法行政与实践研究(1912-1927)

18JD45

银品

201812

7

社会科学基金

(湖南省)

重点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研究

17ZWB10

刘利民

201712

8

社会科学基金

(湖南省)

重大项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对外关系研究

17ZWA17

李育民

201712

9

社会科学基金

(湖南省)

重大项目

周敦颐的学术成就、历史地位及影响研究

17WTA07

周秋光

201706

10

社会科学基金

(湖南省)

一般项目

中外商约与晚清湖南

16JD43

方慧

201612

11

社会科学基金

(湖南省)

一般项目

民国时期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研究

16YBQ044

郭辉

201612

12

社会科学基金

(湖南省)

重点项目

湖南抗战记忆史研究

18ZDB020

郭辉

201812

13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重点项目

桥梁与宋代市、镇研究

20A294

彭丽华

202011

14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青年项目

民国纺织专家朱仙舫棉纺织业发展对策与实践研究

20B377

吴鹏程

202011

15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重大项目

政府间国际组织与近代中国国际化研究

20K083

尹新华

202011

16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重大项目

抗战期间中国抗日烈士的抚恤褒扬问题研究

18K019

钟声

201812

17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一般项目

民族工作中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方针研究

2019STZ06

郑大华

201901

18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一般项目

术数学的名实释正研究

19C1108

王逸之

201912

19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一般项目

基督教与近代湖湘文化

19K054

李传斌

201912

20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一般项目

五代十国教育史研究

18A015

杨超

201812

21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重点项目

慈善公益视阈下的清至民国时期湖南宾兴研究

17K063

曾桂林

201711

22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教改项目

中外关系史研究生教学团队

20193700469

李育民

201912

23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一般项目

周谷城与中国共产党人“坦诚交友”的政治意识研究

2016036

莫志斌

201604

24

湖南省教育厅

教改项目

口述史与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9JGZD023

郭辉

201901

25

民政部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研究所

其他委托

反贫困视角的慈善事业发展研究

2019HXZQG02

周秋光

201911

26

长沙市政协、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

其他委托

长沙政协七十年史实纪要

2019HXZQG01

周秋光

201909

27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

其他委托

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文献综录·本土篇(1900-1949)

18ZDA169Z

朱发建

201906

28

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

其他委托

湖南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于通道、炎陵、桃江三县

16WHCYZD3

莫志斌

201606

代表性科研获奖成果

(一)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序号

奖项名称

获奖

等级

获奖项目名称

完成人

获奖

年度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三等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

郑大华

2020


(二)其他代表性科研奖励(限10项)

序号

奖项名称

获奖

等级

获奖项目名称

完成人

获奖

年度


1

湖南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等

近代“中华民族”观念及其内涵之形成与演变研究

郑大华

2017


2

湖南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

晚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

李育民

2017


3

湖南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

明代宗藩犯罪问题研究

雷炳炎

2017


4

湖南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

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

李育民

2016


5

2016年“竹林计划”中国青年慈善学人研究成果奖励计划

一等

民国时期慈善法制研究

曾桂林

2016


6

湖南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周秋光等

2016


7

湖南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

清代社会八旗贵族世家势力研究

雷炳炎

2020


8

湖南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等

中外条约关系的内涵、形态及其影响

李育民,

刘利民等

2020


9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术奖

二等奖

国家纪念日与抗战时期“孙中山”形象的塑造

郭辉

2017


10

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长篇)

不评等级

《熊希龄传》

周秋光

2018


代表性论文

序号

论文题目

第一

作者

刊物/会议名称

发表

时间

1

近代中外条约研究的话语体系构建

李育民

中国社会科学

202003

2

重论廖平、康有为“学术公案”

吴仰湘

中国社会科学

202004

3

晚清中外条约关系与朝贡关系的主要区别

李育民

历史研究

201810

4

秦代属邦与民族地区的郡县化

邹水杰

历史研究

202004

5

抗战时期有关“中华民族复兴"

的讨论及其意义

郑大华

民族研究

201606

6

论晚年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的“民族”问题

郑大华

民族研究

202008

7

《英轺日记》作者问题辨析

吴仰湘

近代史研究

202003

8

完善专家匿名审稿制度 扶持年轻学者更快成长

钟声

近代史研究

201809

9

秦简"有秩"新证

邹水杰

中国史研究

201708

10

战国时期卫君世系考

熊贤品

中国史研究

201811

11

历史教育与民族复兴:抗战时期学术界对历史教育于民族复兴之意义的认识

郑大华

史学理论研究

201707

12

战争、医院与外交:全面抗战之初的教会医院(1937-1938)

李传斌

抗日战争研究

201603

13

记忆史理论与改革开放史研究

郭辉

中共党史研究

201706

14

抗战时期民族英雄的建构与诠释

郭辉

学术研究

201903

15

“历史记忆”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拓展

郭辉

史学月刊

201905

16

大数据时代史学研究的趋势与反思

郭辉

史学月刊

201705

17

从“心力”到“民彝”:民国初年李大钊关于政治正当性的思考

段炼

史林

201704

18

From Nation-State to “New Civilization": Li Dazhao in the May Fourth Period

段炼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202006

19

黄龙旗与现代国家想象:晚清的“国旗”、象征与民族主义

周游

学术研究

202005

20

人臣无外交”的异变及其趋向

李育民

史学月刊

201907

21

论接受台湾“归还”的国际人格者“及其变化

李育民

台湾研究

201808

22

《通商约章类纂》考论

李传斌

史学月刊

202002

23

台湾番地危机与“版图”观念演变:以1874年日军侵台事件为中心

易锐

学术研究

201910

24

清末中日“间岛”交涉与中国近代领土观念之形成

易锐

社会科学

202007

25

近代中国收回海关代办航政管理权探论(1909-1931)

刘利民

史学月刊

201905

26

南京国民政府与收回长江航路标识管理权的争论

刘利民

学术研究

201811

27

近代中外条约研究的新拓展

方慧

史学月刊

201805

28

从曹赤烽案看北京政府时期地方司法实践困境

银品

史学月刊

201802

29

中华慈善文化及其传承与创新

周秋光

史学月刊

202008

30

关于慈善义演研究与文献整理的思考

周秋光

史学月刊

201805

31

达则兼济天下:试论张謇慈善公益事业

周秋光

史学月刊

201611

32

内涵与外延:慈善概念再思考

周秋光

光明日报(理论版)

201912

33

近代革命、改良与建设的历史逻辑

周秋光

史学月刊

201705

34

南京国民政府<监督慈善团体法>述评

曾桂林

史学月刊

201802

35

华侨华人慈善史:有待开拓的新园地

曾桂林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806

36

《陈太丘碑》“河南尹种府君”考辨

邹水杰

文献

201709

37

岳麓秦简“蜀巴郡”考

邹水杰

简帛研究

201809

38

2016年的秦汉史研究

邹水杰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708

39

元代释奠乐章考论

董喜宁

史学月刊

201701

40

清初常州府田赋的起运与存留

——基于康熙三十二年数据的分析

雷炳炎

安徽史学

201802

41

康熙时期江苏的田废地弃问题述论

雷炳炎

安徽史学

201912

42

宋代的桥与场务

彭丽华

史学月刊

202004

43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装饰上的狮子造型论》

彭丽华

唐史论丛

202001

代表性著作

序号

著作名称

著作

类型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再版时间

1

中国近代思想脉络中的民族主义

专著

郑大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10

2

当代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1949-2019)

专著

郑大华、周游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12

3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

专著

郑大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12

4

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研究

专著

李育民

法律出版社

201803

5

中国近现代史简明读本

统编教材

李育民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905

6

熊希龄传(上、下册)

专著

周秋光

台湾思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1704

7

国家纪念日与现代中国(1912-1949)

专著

郭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01

8

战国王年问题研究

专著

熊贤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09

9

清代社会八旗贵族世家势力研究

专著

雷炳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10

10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科学化”问题研究

专著

朱发建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08

4.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点所在学科中国史实力雄厚,其原有之中国近现代史自2002年以来即为国家重点学科,湖南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历史学)、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湘文化)和省普通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并设有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目前,学科资料室收藏中外文图书、报刊等文献资料达7万余册,其中包括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民国丛书等大型文献史料,以及晚清与民国报刊光盘数据库等。还设有图书电子阅览室,建设有学科专业网站,运行状况良好,便利了图书管理与学术交流。新增图书室、研究生教室各1间,更新配置了投影仪、电脑等设备,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设施。

5.奖助体系

学位点研究生奖助体系制度健全,现主要由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荣誉称号三部分组成。研究生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贷款与就业求职补贴等;荣誉称号包括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及优秀党团员。奖助体系执行严格,覆盖面较广。同时,还积极开展研究生“三助一辅”工

三、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情况

学位授权点上一年度研究生党建及思政工作情况,生源情况、招生规模和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情况,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和成效情况,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情况,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学位授予及就业情况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本学位授权点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发展、结构合理、层次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在精品课程、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一些突破。学科注重将普通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在普通教育的环境中又适时进行因材施教,使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德才兼备、出类拔萃,既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又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

1.招生选拔

目前,本学位授权点硕博士研究生主要采取普通招考的方式进行招生。近五年来,共招收研究生262人,其中博士生46人。研究生每年报考人数在200-300人,录取比例约26.2 %。生源结构情况良好。近年来,采取提高生源质量的措施比较到位,初见成效。

2.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课程设置较合理,现总共开设公共必修课7门,专业必修课20门,选修课99门。本学科根据自身特色,制定了培养目标明确、教学体系完整、学术特色鲜明的中国史课程,教学内容符合学位标准要求,且编有详细的教学大纲。如《近代中外关系史》《中国慈善史》,均为反映本学科研究重点与特色、面向学科前沿的选修课程。积极开展教学教改研究,编著研究生专用教材,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质量总体评价良好。

研究生课程体系

(一)博士生主要课程(不含全校公共课)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

类型

主讲人

主讲人

所在院系

学分

授课

语言

1

中国古代史研究动态(博士生、留学生)

必修课

伍成泉邹水杰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

中国古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博士生、留学生)

必修课

彭丽华彭长林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3

中国近代史研究动态(博士生、留学生)

必修课

李育民

周秋光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4

中国现代史研究动态(博士生、留学生)

必修课

郑大华

莫志斌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5

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博士、留学生)

选修课

雷炳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6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博士、留学生)

选修课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7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博士、研究生)

选修课

李育民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8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博士、留学生)

选修课

郑大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9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博士、留学生)

选修课

杨俊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0

中西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博士、留学生)

选修课

杨俊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1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博士、留学生)

选修课

彭长林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2

明清史研究(博士、留学生)

选修课

雷炳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3

近现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李育民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4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史研究(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李育民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5

中国近现代政治、外交史料及研究方法(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李育民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6

湖湘文化研究(博士生、研究生)

选修课

莫志斌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7

中国慈善事业研究(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周秋光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8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郑大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9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郑大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0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史料学(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郑大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1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周秋光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2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周秋光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3

毛泽东与中国文化(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莫志斌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4

当代中国史专题研究(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莫志斌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5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朱发建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6

湖南历史与人物研究(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钟声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7

中国近现代基督教史(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李传斌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8

中法关系史(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刘大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9

中国外交与现代国际关系(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罗衡林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30

现代世界发展与互动研究(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罗衡林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31

中国近现代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发展史(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肖赞军

新闻传播学院

2

中文

32

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徐新平 蔡骐

新闻传播学院

2

中文

33

中国近现代新闻思想史研究(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吴果中

新闻传播学院

2

中文

34

中国近现代纪念史研究(博士生、留学生)

选修课

郭辉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学术活动







中国通史







中国近现代史






(二)硕士生主要课程(不含全校公共课)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

类型

主讲人

主讲人

所在院系

学分

授课

语言

1

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

必修课

雷炳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必修课

彭丽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3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

必修课

李育民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4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

必修课

张绍春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5

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专题研究

必修课

朱发建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6

文献学理论与史学研究

选修课

伍成泉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7

考古学及文物学的理论与方法

选修课

彭长林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8

先秦秦汉史

选修课

邹水杰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9

魏晋南北朝史

选修课

张灿辉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0

隋唐史

选修课

彭丽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1

明史

选修课

刘渝龙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2

清史

选修课

雷炳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3

史学理论专题研究

选修课

朱发建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4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

选修课

李育民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5

中国近代思想史

选修课

郑大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6

中国近代社会史

选修课

周秋光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7

中国近代文化史

选修课

周秋光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8

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研究

选修课

朱发建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研究

选修课

钟声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0

中外条约关系研究

选修课

李育民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1

中国近现代纪念史

选修课

郭辉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2

专业英语

选修课

尹新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3

中国古代政治史

选修课

张灿辉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4

中国古代经济史

选修课

邹水杰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5

中国古代社会史

选修课

雷炳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6

中国古代文化史

选修课

董喜宁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7

中国古代史学史

选修课

张晶萍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8

中外文化交流史

选修课

刘渝龙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29

历史地理学

选修课

熊贤品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30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选修课

伍成泉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31

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研究

选修课

彭长林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32

简帛学

选修课

邹水杰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33

简帛文献研读

选修课

邹水杰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34

中国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选修课

伍成泉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35

版本目录学研究

选修课

杨超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36

校勘学研究

选修课

杨超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37

文字学

选修课

董喜宁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38

金石学

选修课

张灿辉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39

中国近代史料导读与研究

选修课

刘利民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40

民国、新中国史料学与论文写作

选修课

张绍春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41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资料选读

选修课

郑大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42

清末民初政治研究

选修课

李育民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43

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

选修课

李育民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44

中国近代灾害史与环境史

选修课

曾桂林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45

中国近代新闻出版史

选修课

黄林 刘苏华

出版社

2

中文

46

民国思想史研究

选修课

郑大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47

中国近代基督教史

选修课

李传斌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48

中华民国史及当代台湾研究

选修课

钟声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49

中国近代参与国际事务史

选修课

尹新华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50

中国学术史研究

选修课

张晶萍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51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选修课

尹红群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52

湖湘文化研究

选修课

郭辉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53

慈善研究

选修课

周秋光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54

新文化史研究经典解读

选修课

郭辉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55

文化理论专题研究

选修课

朱发建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56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研究

选修课

段炼

历史文化学院

2

中文

3.导师指导与学术训练

本学位点的导师选聘、培训与考核制度健全,严格遵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遴选、考核。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学术水平,学院采取了系列措施:导师定期与研究生见面,进行学术辅导;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主持的课题研究;每年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并定期组织学术沙龙等,努力创造学术研讨平台。这些举措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拓展了知识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学术训练。近年来,中国史研究生获得省、校级研究生创新课题20项。

4.学术交流和国际化程度

学位点现已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机制,近五年来邀请美国西东大学、台北“中研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院校的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共进行学术报告讲座41场,并与日本亚洲财团联合举办“亚洲共同体与世界”系列讲座。同时,研究生外出参加国内学术会议19次,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与经费有一定保障。已培养留学研究生6名,质量良好。另有日本、美国等外籍学生2名来院学习交流。

5.论文质量与在学期间成果

本学位点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高度重视,严格执行中期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研究生的分流淘汰机制;严格执行硕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预答辩、盲审及答辩制度,要求学术规范严谨,杜绝学术不端。学位论文抽检情况良好,近年来,本学位点硕博士学位论文在全省学位论文抽查的合格率达100%,并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论文5篇。近年来,研究生在学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516篇,另获国家奖学金26次。

6.学风教育与思政工作

本学位点定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没有学术不端行为;重视研究生党团学组织建设,研究生活动有序开展,有经费保障。

7.管理服务与就业发展

管理机构完善,人员配备齐全,设科研办/研究生办专职工作人员2人,专门负责研究生招生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生活指导工作;同时制定了多项管理规章制度,并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管理积极性。研究生培养经费使用合理,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中心,努力营造温馨环境,从多方面保障研究生权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近五年来在学研究生学习满意度达95%以上,总体情况良好。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近五年来,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率达91.1%;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主要为中学、职业学院及政府机关,个别的读博深造;博士研究生毕业去向主要为高校、科研院所。已建有较完善的就业跟踪调查体系,通过导师与毕业研究生及就业单位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大多数毕业生获得所在用人单位的重视,评价反馈良好,社会声誉较佳。

四、学位授权点社会服务情况

学位授权点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科技进步、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的做法。

第一,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郑大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研究”(2018)与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研究”(2016年)、李育民主持湖南省社科规划办重大委托项目 “新时代湖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湖南省社科规划办智库专项重大委托项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对外关系研究”(2017)、刘利民主持湖南省社科规划办智库专项重点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研究”(2017)、莫志斌主持湖南省委统战部“习近平统一战线思想对毛泽东、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017)、郭辉主持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重点项目“习近平系列纪念讲话研究”(2018)等。李育民提交“‘一带一路’与中韩共同发展的契机与前景”报告(韩中关系研究,2016年),郑大华为国家民委提供“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研究”报告,发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的三个维度》(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11期)等成果。

第二,湖湘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积极参与湖南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推动湖南社会经济发展。莫志斌等承担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重点委托项目“湖南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于通道、炎陵、桃江三县的调研报告”(2016)等。2016年2月,周秋光参事《民间融资公司老板“跑路”已成危及社会安定的“火药桶”》调研报告,获得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同志批示。2016年10月,周秋光参事关于建立湖湘文化研究园的建议,获得时任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同志批示。2017年7月,周秋光参事关于整合湖南省华侨华人资源,使其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建议,获得时任湖南省委常委、省宣传部部长蔡振红同志批示。2017年11月,周秋光参事关于设立长沙动漫产业发展基金、构建动漫产业链的建议,获得时任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同志批示。2019年2月,周秋光参事关于湖南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对策建议,获得时任湖南省省长许达哲同志转湖南省发改委书面文件回复;同时获时任政协湖南省副主席胡旭晟同志批示。

第三,慈善与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以及新冠肺炎防疫建言献策。周秋光为《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和《慈善法》出台提出建设性意见,主持长沙市政府委托项目“长沙市重大公共政策“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政策项目评估”(2017)、湖南省社科规划办重大委托项目“我省进一步发挥政协民主监督作用的思路与措施研究”(2015),发表《坚持大扶贫格局,充分释放社会扶贫潜力》(人民日报理论版,2017年11月28日)、《政府与慈善组织在救助领域应合作共赢》(中国社会报,2016年1月18日)等10余篇有关慈善、医疗、收入分配等社会问题文章。

周秋光教授在新冠肺炎防疫期间积极建言献策,为地方政府和民间慈善组织的防疫工作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周秋光认为公益组织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鉴于此,他撰写《充分动员民间公益组织积极投身疫情防控战役》报告,于2020年2月10日刊于《决策参考•湖南智库成果专报》,并以智库成果形式上报至湖南省委,得到省委乌兰副书记批示:“此建议有积极的意义”。周秋光在建议专报中提出,要从切实强化慈善组织责任担当、构建疫情形势与医疗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依托基层公益组织开展社区防控等多个方面着力跟进,助推民间公益组织在防疫工作中发挥更加主动、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周秋光就慈善事业“防疫”大考中如何作为的问题作了集中阐述,并从提升慈善理念、变革慈善方式、提升慈善组织管理能力等三方面加以论证(《让每一份爱心善意都及时得到落实》,“光明网-学术频道”,2020年2月28日)。周秋光又撰文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的慈善组织参与问题展开探讨,认为应从人员动员及志愿者招募、善款管理及使用、物资捐赠管理等三方面着力跟进(《责任与行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的慈善组织参与问题》,《中国社会报》2020年2月24日)。对于慈善组织如何更好地发挥防疫与救援作用,周秋光亦提出自身思考及建议(《充分动员民间公益组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长沙晚报》2020年2月14日;《更好发挥慈善公益组织社会救援作用的思考》,《长沙晚报》2020年3月19日)。周秋光还以善达网的人物专访为契机,就防疫期间中国慈善事业的诸多问题作了专题探讨。他集中分析了社会组织在疫情应对中暴露的问题,认为社会组织在充当“给予者”、“捐赠者”角色同时,应充分发挥“指导者”、“鼓励者”作用,顺应疫情防控期间社区服务的需要。至于政府,更应从慈善事业的“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马广志:《专访慈善研究专家周秋光:政府应该“指导”而非“主导”慈善事业》,善达网,2020年4月6日)。

第四,其他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如李育民推进智库研究,为外交工作建言献策。2017年李育民、刘利民分别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对外关系研究”(重大委托智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研究”(重点)。2018年在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等主办刊物《城市经济论坛》发表《发展对外关系,提升湖南地位。此外,李育民教授发表《台湾问题的相关条约及其法律地位的演变》(史学月刊2016年3期)、《台湾的法理回家之路》(光明日报理论版,2015年10月28日)等成果。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总结分析学位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和下一年度的工作要点。

1、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科队伍建设方面,缺乏中青年领军人才,中青年教师成长还不够快,难以接上资深教授的班,需要解决学科队伍的有效衔接的问题;二是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还不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报失败,权威刊物与重要刊物论文还不多;三是国际化方面,虽然2019年有一些进展,但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四是产学研与社会服务方面,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2、下一步的思路:以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出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主要举措:

(1)学科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抓高水平人才引进,争取将目前已通过了校学术委员会讨论的2名潇湘学者尽快引进到位,同时争取2021年再引进1名潇湘学者;另一方面,制定学科新的激励措施,加快中青年学者的成长,尽可能调动学科所有老师的科研积极性。

(2)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方面,积极动员、组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其他各类项目申报,加大学科激励力度;计划与《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等杂志合作办会,为老师们发表高质量论文创造更好的条件与机遇;积极协助老师们参与相关重大的科研活动或评审。

(3)推动学科国际化方面:积极和国外学术机构联合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计划将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及日本、韩国相关机构联合举办“第19届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中、日、韩)。计划与国外大学联合举办一次学术讨论会。计划邀请更多的境外国外学者前来讲学;支持更多的学科老师与研究生出境出国交流、访学,参加学术会议。

(4)产学研与社会服务方面,应该充分发挥中国史学科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博等方面扩大与博物馆、档案馆等社会相关机构的合作,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成果,更多的服务,培训更多的相关人才,为政府提供更多的咨询与建议。

(5)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动员、组织与资助学科成员申报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相关的课题、课程建设及开展教学改革,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在扩大学科社会声誉方面,要高度重视相关工作,积极加强与相关学校、学者交流;积极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络交流工作,做好校友工作。

2025年03月31日 08:59  浏览:

上一条:中国史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2年)
下一条:中国史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