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科学研究

学科设置

“双一流”建设

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博士后流动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重庆师范大学常云平教授应邀开展《大后方的形成与抗战前途》专题讲座



(通讯员 肖潇 马林林)2025年11月17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林增平学术讲座”第69讲在文渊楼203报告厅隆重举行。重庆师范大学常云平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以“大后方的形成与抗战前途”为题,与在场的师生开展了一场真诚且深入的交流。

讲座伊始,常教授结合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代背景开篇,明确指出本次主题的研究意义:“重庆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核心地带,在抗日战争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方能实现鉴往知来。”他随即从“大后方”的概念界定切入,系统梳理其形成脉络,还引用翔实史料详解“陪都”与“行都”的本质区别,特别指出洛阳曾被设为行都,但因国民政府后续迁回南京而未发挥关键作用的历史事实。

在厘清核心概念后,常教授聚焦“为何重庆能成为大后方核心”这一关键问题,从历史渊源与现实条件双重维度展开剖析。他先是回溯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建国设想,提及孙中山曾规划“海都”“陆都”双都城布局,且认为“陆都”应设于西部;随后梳理了国民政府从南京迁汉,最终在武汉会战后正式迁渝的完整历程,强调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标志着抗战大后方的正式形成。对于选择重庆而非西安的深层原因,他总结为三大核心因素:四川在国家战略中“治乱关乎兴亡”的关键地位、1936年后川陕两地政治军事形势的深刻变迁,以及刘湘对国民政府迁川的竭诚拥戴与积极推动。

在明晰重庆成为大后方核心的历史必然性后,常教授进一步系统阐述了抗战大后方的多重历史作用。他指出,大后方不仅粉碎了日军“速胜屈服中国”的图谋,彰显了国民政府持续抗战的决心,更成为“持久战”战略的重要实践基地;同时带动沿海与中部经济、科技、文化要素大规模内迁,为西部发展创造了特殊机遇。谈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战作用,他秉持“有功有过、功过分明”的客观立场,既强调其联共抗战的主流方向,肯定其抗战初期政策及外交成就的积极意义,也明确了批判其历史局限的必要性。

讲座接近尾声时,常教授高度肯定了抗战大后方在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卓越贡献,将其精准定位为中国正面战场的指挥中心、战时“中国工业之家”、全国文化精英荟萃之地,以及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



此次讲座以扎实的史料与独到的见解,为我院学生搭建了优质学术平台,助力其深化对抗战史的理解,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

一审 兰岚

二审 郭辉

三审 刘利民

2025年11月20日 09:35  浏览:

上一条:中央民族大学周琼教授应邀开展《“意外”的灾害:中国西南瘴疠认知中的田野发现与民间智慧》专题讲座
下一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唐仕春研究员应邀前来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