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肖潇 马林林)2025年11月20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林增平学术讲座”第64讲在科研楼305顺利举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孙会修教授受邀主讲,以“汉语拉丁化运动与20世纪中国文字改革”为主题,为学院师生带来精彩学术分享。讲座由学院周游副教授主持,师生共同聆听,现场学术交流氛围浓郁,互动十分热烈。
讲座伊始,孙会修教授从汉字拉丁化运动的研究背景切入,简明阐释了这一运动的核心概念,将其定位为近代文字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到,目前学界对这一运动的研究仍有拓展空间,随后围绕苏联远东地区的汉字拉丁化实践展开讲解。孙教授介绍,苏联远东地区曾因当地华人文化水平偏低、工业化与文化建设需求迫切,因此要推动了汉字拉丁化运动。这一运动通过出版科普读物、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补习班等方式推进,成为汉字拉丁化的首次大规模实践,还对东方国家的文字改革产生了影响。
随后,孙教授将话题延伸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国内的文字改革进程。他指出,清末明初的汉字改革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大众语运动后,汉字拉丁化逐渐进入实践阶段,在抗战时期的扫盲运动中迎来发展高潮,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他也简要分析了这一运动后期未能持续推进的多重原因,包括民众接受度、社会环境等因素。
谈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字改革,孙教授表示,随着民族自豪感的提升,汉字拉丁化运动逐渐淡出,汉语拼音方案应运而生并逐步巩固了辅助汉字的重要地位,标志着长期以来汉字领域的变革局面趋于稳定。讲座最后,孙教授强调,如今的汉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文字改革相关争议、多学科研究方法等问题积极提问,孙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逐一解答,为大家提供了清晰的学术指引。

此次讲座以通俗的语言梳理了20世纪中国文字改革的重要脉络,拓宽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为相关领域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有益启发。
一审 兰岚
二审 郭辉
三审 刘利民